劳动合同法相关的法律
时间:2025-07-29 17:00:55 来源: 北京劳动纠纷律师网 阅读:次
劳动合同法相关的法律
以下是关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点总结,供参考:
1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》(2008年施行,2012年修正)
核心内容:
劳动合同的订立:书面合同必备(例外:非全日制用工可口头约定)、合同类型(固定期限、无固定期限、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)。
试用期规定:根据合同期限设定最长试用期(如3个月≤合同期<1年,试用期≤1个月)。
解除与终止:劳动者提前30日(试用期3日)通知可解除;用人单位需合法理由(如协商一致、严重违纪等)。
经济补偿: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时需支付赔偿金(2倍经济补偿)。
无固定期限合同:连续工作满10年或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合同后,劳动者可要求签订。
劳务派遣:临时性、辅助性岗位,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责任。
重点条款:
第10条(书面合同)、第14条(无固定期限)、第39-41条(解除条件)、第82条(未签合同的二倍工资)。
2. 配套法律法规
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》(2008年)
细化操作规则,如经济补偿计算、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订立情形等。
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》(2008年)
规定劳动纠纷解决程序(调解、仲裁、诉讼),仲裁时效一般为1年。
《社会保险法》(2011年)
强制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。
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》(2014年)
限制劳务派遣用工比例(≤10%),明确“三性”岗位范围。
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(2020年)
专项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,要求工资专户管理。
3. 劳动者权益保护重点
工资与工时:最低工资标准(地方规定)、加班费(平日1.5倍、休息日2倍、法定假日3倍)。
工伤保护:用人单位需申请工伤认定,承担工伤保险责任。
职场歧视:禁止因性别、民族等歧视(《就业促进法》第3条)。
女职工保护:产假不少于98天,孕期、哺乳期不得解雇(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》)。
4. 常见争议与维权途径
争议类型:欠薪、违法解雇、未缴社保、加班费争议等。
解决步骤:
与用人单位协商;
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;
申请劳动仲裁(必经程序);
提起诉讼(对仲裁结果不服时)
- 上一篇:劳动合同有错别字还有效吗?关键看这一点!
- 下一篇:劳动法律离职相关的法规知识